对外汉语网 首页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 查看内容

“必须”和“必需”的区别在哪里?

2021-7-18 19:31| 发布者: 对外汉语网| 查看: 4239| 评论: 0

摘要: 汉语里有很多同义字,这一点老外们十分抓狂!该篇,咱们聊一聊“必须”和“必需”的区别!其实,“必须”和“必需”这对词,不仅是老外们容易弄错,我们中国人也一样容易混淆。首先要说明的是,“须”和“需”这两个 ...
汉语里有很多同义字,这一点老外们十分抓狂!该篇,咱们聊一聊“必须”和“必需”的区别!

其实,“必须”和“必需”这对词,不仅是老外们容易弄错,我们中国人也一样容易混淆。

首先要说明的是,“须”和“需”这两个字很多时候不用那么纠结之间的差异,通用的情况有很多,尤其是在古代,两个字往往是可以互相替换的。比如易经第五卦的《需卦》中就有“需,须也”的解释。“须”也经常被用来当需要用,比如“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所以在日常使用中,两字混用有时也就不用特别纠结,有些词本身就是等价的。比如在我们文章的找错别字活动中,总有读者留言说“无需”或“无须”用反了用错了。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无需”=“无须”。

但也有些时候,比如语文考试、或者写论文之类的时候,就要对措辞更考究,或者需要做选择题。那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去做区分呢?

通常在解读这两个字区别的教辅书或者文章中,一般是从语法的角度,比如说两个词的词性不同,须用在副词,需用在动词;或者说必须是状语后面接动词或者动词性短语,必需的后面则可能是谓语或者定语等等。

但个人认为,这些解读的方法过于抽象,就算能看懂,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也很容易混淆。这体现了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需要思考的部分:因为现代语言是从欧美起步。但欧美表音文字,和汉语这种“表意为基础的表意+表音”文字,也就是意音文字是有很大不同的。欧美语言很重语法,而中文更重要的是字,在语法上非常灵活。

需和须,其实不需要在语法上那么纠结,如果从它们的字形、字源上来了解,其实可以相对更轻松的记住两者的差异。

“需”字从金文的年代开始,字形就和现在很像:最早的“需”是上方是一个“雨”,下方是一个正面人站立的“天”字。在战国的时候,“天”被写成了“而”,从而一直变成现在的样子。


从“需”的字形就能看到,它说的是雨天的故事,《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遇雨不进。也就是人遇到大雨,没办法继续前进,只好等待雨停的样子。所以“需”的本义就是“等待”。

之后,因为等待的时候,往往就是需要、索取、应该有一些事物的时候。所以又引申为现在常用的这些字义。

汉字造字法叫做“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其实只有前面四种是造字,后面两种其实是用字法。“须”现在主要的字义,就是假借而来。

对于一些现实中实际的事物,比如水、土、木、手、口、足这些,都相对容易创造一个汉字来对应,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就很难造字。因此很多时候,会“借”用一些相关的汉字来表示。比如“北”最早是表示人背对而立的“背”,后来被假借来表示北方。

而“须”最早,就是表示为一个脸型下面有胡子的样子,后来变成“彡”和“页”组成。因为页字本身就是头、颜面的意思,所以“须”就是脸上的毛发,也就是胡子的形状。

但之后,须就被假借用来表示“务必”、“必须”等含义。而原先胡子的含义则在须的上面增加了一个表示毛发的偏旁“髟”,成为“鬚”字来对应。直到简体字,又将表示胡须的含义合并回来,变为现在统一的“须”。


在古代,“需”和“须”的字义就有相似的地方,通用的情况很多。但从字源上来看,还是能看出两个字的一些差异 —— “需”是因为大雨人无法前进,需要雨伞或者需要等天晴。这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并不是人主观想等待。

而“须”是人的胡须,是人本身的一部分。所以假借出的“必须”的“须”,也是主要用来表示人主观意愿上的想法。

所以如果是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想想这个场景下,到底是因为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所导致的要求。主观,则应该用“须”,客观,则更应用“需”。

我必需吃饭,因为不吃饭人就饿死了。vs  我必须吃饭,因为马上就要出门赶火车了。

这么区分,是不是会清楚很多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