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网 首页 汉硕 更多 查看内容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简介及基本要求正式发布!

2024-1-26 11:27| 发布者: 对外汉语网| 查看: 4777| 评论: 0

摘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一、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简介

(一)专业学位类别概况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中国快速走向世界,各国学习中文需求持续攀升、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应运而生的,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紧密衔接,承担着满足各国民众学习中文需求,推动中文和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建设发展培养合格中外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起步于1986年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2007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需要,多渠道培养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多年建设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高校从设立初期的24所增加至目前的198所,累计培养专业人才7万人,包括72个国家的外国本土中文师资1.6万人,有效填补了海内外中文教师缺口,缓解了供需矛盾,提升了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了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

进入新时代,为适应事业发展对高层次、高水平中外领军人才的迫切需要,回应国内外学界业界的热切期盼,自2018年起,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下试点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和领域;在2022年9月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本专业学位名称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并增设了博士层次。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入人心,全球“中文热”接续升温。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达3000万。国际中文教育进入高质量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呈现出学习需求多样化、教学模式信息化、学习者低龄化、中文教学本土化,以及中文+职业教学、专业教学、特色教学深入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建设新的历史使命。

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事业。面向未来,专业学位建设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愈发突显,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培养院校加大资源和政策倾斜,突出国际高端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中外合作或联合培养,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建设;推动中文多场域应用,加大“中文+职业教育”“中文+专业特色”实施力度,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文和中华文化加快走向世界。

(二)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内涵

1. 课程与教学领域

培养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科学素养和全球视野,有扎实专业学识和深厚理论功底,熟练把握和运用前沿科学理论方法,创造性解决理论创新、教育实践中的复杂现实问题,培养具备全球沟通、专业话语和高水平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在境外大中小学、孔子学院、华文学校等中文教育机构,创造性引领和驾驭课程教学研究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的专家级优秀师资、教研核心骨干。

本领域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或传播学等2个及以上硕士、博士相应学科支撑;建有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主体、有一定学历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的专业性学院为实施载体,拥有3个以上海外中文教育实践实习基地,或中外合作培养、中外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条件。

2. 机构(项目)管理与领导力领域

培养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中国情怀、人文科学素养和全球视野,有扎实专业学识和深厚理论功底,有适应机构(项目)科学有效管理的领导才能,通晓国际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和机构运筹惯例,精于机构(项目)的设计规划、科学系统管理,善于创新开拓和跨文化沟通协作,能熟练运用中外语言和现代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方法,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复杂现实问题,创造性开展机构(项目)设立、开发与运行工作,能胜任境外大中小学、孔子学院、华文学校等机构(项目)管理的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中外高级管理人才。

本领域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传播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等2个及以上相应学科支撑;建有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主体、具有一定学历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的专业性学院为实施载体,拥有3个以上境外中文教育实践实习基地;或中外合作培养、中外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条件。

3.创新咨政与智库领域

培养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科学素养和全球视野,对国际中文教育有深厚情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扎实的专业学识和深厚理论功底,通晓国际规则、语言教育政策法规,有创新观点立论阐释能力和专业全球话语能力,有引领开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级人才,懂语言、通国情、善传播、精领域,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能有效运用中外语言、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解决创新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政策编制、应用开发,策划指导和创新咨政工作,胜任国际中文教育组织、文化传播机构、国际出版机构、创新智库发展的专业引领、专家智囊岗位工作。

本领域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语言学、传播学、历史学、管理学、国际关系等4个及以上相应学科支撑;建有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主体、具有一定学历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的专业性学院为实施载体,拥有3个以上海外中文教育实践实习基地;或中外合作培养、中外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条件。

(三)专业类别服务面向

面向职业行业和就业岗位:教育教学和科研机构行业,包括国内外学校和教育机构从事中文教学、科研、管理、咨政等工作;文化传播行业,包括职能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媒体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相关的咨询、资源建设和产品开发工作。学位获得者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有系统扎实的中文和习得知识、较好的中华文化素养和外语水平。

3.有熟练的国际中文教育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课堂组织、教材编写应用、教育管理和评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反思和研究等能力。

4.有较强的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适应海内外教学岗位环境。

衔接的职业资格

《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认证并颁发,是国际中文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权威证明;是国家选派赴海外大学、中小学、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机构中文教师和志愿者的重要资质和优先条件;是国内外教育机构选拔聘任及评价中文教师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国际中文教学机构师资水平及教学实力的重要参考。


《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服务网:

https://www.chineseteacher.org.cn/


(四)培养目标

1.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造就有优良品德、宽广胸怀、崇高境界、深厚情怀、责任担当,有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创新理论实践素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善于通过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应用,有良好的中文教学、文化传播、跨文化协作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胜任国内外国际岗位多种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高层次应用人才。

2. 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造就有优良品德、宽广胸怀、崇高境界、深厚情怀、责任担当,懂语言、通国情、善传播、精领域,有丰厚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理论实践功底,丰富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素养和创新特质,熟练把握和运用前沿科学理论方法,创造性解决理论创新、教育实践、组织管理、创新咨政中的复杂现实问题,在关键核心岗位创造性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有自主能动专业发展能力,引领理论创建、教育教学、文化传播、话语构建、运筹管理、创新咨政等高效工作开展,能胜任引领和驾驭国际岗位多种教学科研测试、组织管理、咨政智库工作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的专家级核心骨干师资、教育机构(项目)高级管理和高级咨政智库人才。

二、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道德

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规范,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自觉维护良好的学术声誉;严于律己,诚实守信,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国家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行为;遵循学术伦理,坚守学术研究、知识转化的社会责任。

2. 专业素养

有扎实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学养;有运用中外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

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主动跟踪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理论前沿和现实问题,善于在教学和管理中发现、解决问题,有自主能动专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

有健康的人格;言谈、举止、仪表符合职业标准;有亲和力、感召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复杂条件下驾驭工作的专业素养。

3. 职业精神

深刻理解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有乐教善教的职业情怀,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富于热情、感情和激情,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有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有献身国际中文教育的职业理想,自觉践行师德规范,自觉树立并维护职业信誉。尊重世界各地中文学习者的文化差异与风俗习惯,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各民族学生。以满足世界中文学习者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为己任,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应对挑战,以独特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魅力感染学习者,成为中华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教育者。

(二)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 基础知识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理论为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知识。

2. 专业知识

(1)教学基础

第二语言学习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本过程、主要影响等)。

(2)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论知识,语言要素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听、说、读、写技能,教学原理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3)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

教学标准、大纲、设计、资源、组织、测试、评估和课堂管理等知识。

(4)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核心价值及时代意义,中国国情、世界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行业部门规定的从业资质要求。

(三)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理论应用实际和实践知识的转化能力。通过有指导、计划、步骤的实践,系统掌握国际中文教育技能。

为保证实习实践质量,培养单位要保障实践条件,有足够一手教学案例,足够的实习实践基地。学生经见习实习,完成从听课、评课、说课、试讲到上岗实习的实践训练。

1. 见习

(1)观摩与评课

观摩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记录课堂观察,课后评课。使学生熟悉中文教学环境和过程,评估观摩教学的优劣。在真实课堂或通过案例教学完成。

(2)教案设计与说课

通过一手教学案例,就教材某一课或一单元,拟定授课计划,对教学理念、目标、要点、方法、环节、步骤和评估等进行陈述说明。

(3)模拟教学与试讲

模拟真实课堂,就教学设计进行试讲,组织师生集体讲评。

(4)教材处理与教学资源开发

灵活选择教材,开发教辅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教具。

2. 实习

参加实习并通过考核是申请学位的必要条件。以中文教师或志愿者身份赴海外或由培养院校安排国际岗位教学实习,或在培养院校认可前提下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学生要在国际岗位完成规定工作量。实习须与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培养院校应与实习单位协商固定指导教师,学生在指导下制订切实的实习计划,落实到每一堂课或细节。实习应完成教案和日志,结束时向培养单位提交《实习日志》或《实习总结报告》(不少于5000字),实习时间不少于4个月,或提供不少于60个学时听课记录及相关反思(或不少于30个学时的授课教案),由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出具考评意见,提供教案、录像、课件、教具、教学资料等。培养单位根据自评、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考核。

(四)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有熟练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阐释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符合国际中文教师职业需要的中外语言交际、教育研究和职业发展能力。

1. 教学能力

(1)语言分析能力、中外语言对比能力;

(2)课程设置、设计和教案撰写能力及系统规划教学能力;

(3)选择、整理、制作、整合和恰当使用教学资源,运用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教学能力;

(4)听、说、读、写、译、综合等课型语言要素和功能教学能力;

(5)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能力;

(6)编制练习、作业、试卷,以HSK为基准组织有效的教学测试与评估的能力;

(7)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以及跨文化策略的能力;

(8)中文教学项目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

2. 阐释传播能力

(1)熟知中国国情和区域国别文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明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阐释文化特质;

(3)中华才艺并用于教学实践能力;

(4)文化阐释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能力;

(5)文化传播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3. 跨文化交际能力

(1)通晓世界文化,自觉比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2)有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敏感性,能运用跨文化策略技巧解决文化适应问题;

(3)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中外语言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

有中外语言交际能力,流利使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教学,善于在实践中跨文化沟通协作和发现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国际学生中文水平达到HSK六级200分以上。

5. 教育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教育研究、专业学术交流、终身自主专业发展、良好的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选题紧密结合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在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推广价值。

通过文献搜集整理、调查、实验、设计、分析,运用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科学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展现教育反思能力。

1. 选题要求

紧密结合实践,有明确的应用推广价值,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包括教育教学、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区域国别分析、组织机构运行、教师发展、语言政策规划、教育产品设计、语言文化项目设计、课程教案制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探索、教育技术应用及其他领域。论文成果具有鲜明的创新点,明确的社会效益或推广应用价值。

2. 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分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和方案设计等。论文报告类,要求论题明确具体,思路清晰,方法合理,分析系统,材料可靠,语言准确,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正文包括:研究问题提出、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现状、研究设计、问题呈现分析、成果应用及验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参考文献等。工作量饱满,总字数不少于3万字;产品方案设计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无知识产权争议,符合出版规范要求。工作量饱满,原则上不少于1.5万字。

3. 创新贡献与成果应用评鉴

论文报告类,突出创新性。调研结果或解决方案具有实践价值和应用前景,对策建议具有解决实际问题价值;产品设计类,具有独创性,突出应用效果和社会评价。

(1)专题研究类论文

就实践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或问题某一部分进行科学系统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明确应用价值、方法和途径。所阐述的新观点、新思路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2)调研报告

调研须有新材料和新发现,解决方案体现新观点和新见解,具有实践价值或应用前景,提出的对策或建议对解决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有参考、启发或指导作用,可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理论创新提供事实支撑。

(3)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的结论和建议应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对解决国际中文教育的实际问题有参考或启发作用,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典型案例支撑。

(4)产品设计

以语言、学习、教育和文化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分析问题需求,找出解决方案或设计相关产品。包括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网络化学习、数字化产品、教材及教学资源研发等。教学创新设计包括阐释评价。

(5)方案设计

提供真实有效的应用与评鉴材料,体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内容、形式、材料、方法等方面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以说明方案设计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三、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道德。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风范,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保护知识产权,自觉维护学术声誉;遵循学术伦理,诚实守信、严谨遵规自律,坚持良好学风,杜绝失德失范;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国家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坚决抵制和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守教育研究、知识转化的社会责任。

2. 专业素养。有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性、国际性、专业性的特点;有先进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前沿理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中华文明素养;熟悉国际语言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宽广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视野,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多元文化学养;熟练把握运用中外语言进行交际和跨文化沟通;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洞察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理论前沿和现实科学问题,有突出的研究解决问题能力;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功底、标准测试、话语阐释、组织管理领导和创新咨政能力;精通一门及以上外语用于教学研究、专业交流或组织管理工作;有较好的终身学习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素养。有健全的人格,言谈、举止、仪表符合职业标准;有较强的引领力、亲和力、感召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在复杂国际环境下驾驭引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专业素养。

3. 职业精神。深刻明了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有献身国际中文教育的高尚职业精神,有深厚的乐教善教职业情怀;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富于热情、感情和激情;自觉践行师德规范,自觉树立和维护职业信誉;尊重世界各地中文学习者的文化差异与风俗习惯,尊重且平等对待各国各民族学生;以满足世界各地中文学习者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为己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积极、实践性;认真对待工作,把握和应对教学对象、教育场景和社会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恪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和师范精神;秉持不懈追求、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风范和进取精神;以独特人格和丰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习者,争做中华文明的践行者、分享者、传播者、教育者。

(二)获本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 基础知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块课程,突出针对性团队学习指导、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教育调查、讲座研讨和独立自修等方式,构建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为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传播学、管理学、教学论及相关人文学科基础知识,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体系,博学精思,厚积薄发,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和知识素养,为面向实践的专业学位论文及相关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为长远职业发展储备丰富的知识。

2. 专业知识。通过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模块课程体系,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注重中外结合、专兼结合,以中外语言教育理论、融合性课程、研究方法、教育和管理实践等四大模块课程学习,建构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充分领会复合型、国际型、专业性和实践性特点;熟悉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注实践问题,提升中外语言教育理论素养,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敏锐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运用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储备。掌握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思想精髓和时代意义,熟知中国国情、世界教育文化知识、文化传播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有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与有关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达到国家或行业部门规定的从业资质要求。

要注意因专业领域的不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各有侧重,形成各具优势的知识体系和领域特色。

(三)获本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接受国际岗位教育的联合指导、合作指导和实践历练,注重全过程实践环节的跟踪把控和有效评价,突出国际实岗的科学研判、理论创新或应用案例分析,国际岗位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参与授课、组织管理和实践过程反思等,切实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水平。积极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考察,撰写并提交高质量的实践实习报告,完成指导单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等多方综合评价。通过教育实践,努力提高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提升实践经验及反思能力,增强引领改革的领导力和自主能动专业发展能力。

(四)获本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把握中外语言教育理论前沿,提高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理论创新能力,明了国际规则和语言教育政策法规,提高语言教育知识、教学实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运用多学科融合知识开辟国际中文教育新领域、新优势能力。有较强洞察力、辨别力、分析力、创造力和实践研究能力,有促进改革创新的引领力,以扎实专业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阐释、学术话语、文化传播、教学研究、跨地域交流合作、创新咨政的带领者、领路人、把舵者,成为复合型、国际型、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

加强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反思,提高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能力。包括:

1. 根据国际岗位特点,及时分析解读、深入研判国际语言教育政策,准确把握大众学习者的切实需求和动态变化,鉴别和制定符合区域国别实际,特色鲜明的规章、标准、交流规约、合作协议并加以推动落实的能力;

2. 有敏锐的问题发现和学习反思意识,过硬的理论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科学问题,引领推动,把关定向,妥善处置,解决问题;

3.有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或咨政智库的复合型专业处置能力,如信息把握、分析研判、立论阐释、创新创造、教学引领、科学决策、综合协调或机构领导等能力;

4.熟知异国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国情,有凝练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掌握中华文化核心思想、观点方法的能力。精通运用一门及以上外语开展理论探索、学理阐释、教育教学、跨文化沟通、交流合作、组织管理和创新咨政能力。

5.有选择、制作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掌握先进数字化教育技术手段,根据专业领域具体要求,提高现代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文献信息检索把握、实践推广应用的水平以及必要的教育创新和终身职业发展能力。

中国学生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国际学生中文水平达到HSK六级200分以上。在读期间除了完成一篇高质量研究报告,还要完成一篇能达基本要求的高质量学位论文。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要求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选题来源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或创新咨政实践,有重要理论创新、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注重综合运用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注重有普遍意义、应用推广价值和研究实践意义,注重国际岗位实践,探索创新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教学探索或组织管理实践,解决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意义价值、研究现状和针对性问题解决、研究方法、研究进度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做出详实说明,进行充分可行性论证。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进入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应严格遵守国际学术规范,主题明确,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方法科学,文字流畅,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篇幅一般不少于8万字。 

学位论文应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确研究问题的提出,迄今为止古今中外研究现状,所针对问题的创新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定性定量研究考证的步骤和现实依据,周密的逻辑推演和论证过程,最终研究结论,已解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几个部分。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创新观点,研究方法、研究依据,研究结果,讨论与反思”等,以体现论文作者科学运用先进理论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应紧密围绕论文主题,在广泛深入把握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成果和存在问题,以推进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位论文需注意所使用文献的国际性、权威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学位论文整体上应有详尽的研究设计,充分阐明研究问题提出的基础,说明研究方法依据,详尽描述研究过程,明确数据资料来源,引述文献的详实出处;调查研究应具体说明选择样本、收集与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应科学合理,结果真实可靠。应有严谨的理论框架,注重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和论证的逻辑性。论文应以清晰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说明现实意义和对后续研究的价值,指出研究、推广和实践转换的局限性和准实验过程及结果的重现条件。  

撰写格式应符合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标准。注重使用原始文献和一手资料。引文注释规范,引用他人理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应详加注释。论文结构合理,语句通顺,无文字、语法、拼写、标点和排版错误。 

3. 学位论文整体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质量,是全面评价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实践、科学研究和专业能力水平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专业学位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博士专业学位论文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创新价值和应用推广价值。

学位论文为独立完成的具有创造性研究成果,应符合国际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谋篇布局、篇章结构合理,语句表达准确,学术观点新颖,创新观点明确,研究方法得当,论据确凿可靠,推理论证充分,文献具有国际性、权威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论文主体应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研究成果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应用推广价值。学位论文应达到较高水准。研究生在读期间应有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研究实践成果。

相关阅读